苏轼也推崇书法自然素淡的风格,与董其昌说的“淡”有什么不同?

苏轼也推崇书法自然素淡的风格,与董其昌说的“淡”有什么不同?

在董其昌的书论中,“淡”是书法审美标准的核心。书法与诗文的道理是一样的,能不能传承下去,关键在于“淡”或“不淡”。“淡之玄味,必由天骨”,不是人工所可以得到的。

和苏轼一样,董其昌的这种观点也出于庄子的美学思想,从“绚烂”到“平淡”。也就是说,“平淡”是“绚烂之极”的表现,所谓的“既雕既琢,复归于朴”。苏轼认为“笔势峥嵘,辞采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绚烂之极”,而在董其昌看来,“辞采绚烂,渐老渐熟”与再造“平淡”这两个阶段并不相同,前段求“熟”是人力,再造“平淡”则关系到书家本身的修养。他认为,米芾书法以“势”为主,其病在于欠“淡”。“淡”是“天骨”带来,不是学来的。佛经中所谓“无师智”,就是“气韵”。他认为“淡”和“气韵”一样,“必由天骨”,“必在生知”,不是后天人力可强入的。由此可知,他心目中的“淡”是一种人格精神的表现,“非学可及”;而后一阶段“绚烂之极”的“平淡”,是“熟”后人格精神的反映。

董其昌说的“淡”,是必须学习古人而后“渐老渐熟”的。他跋《黄庭经》“以萧散古淡为贵”,读颜帖说“平淡天真,颜行第一”,临怀素《自叙》说“皆以平淡天真为旨”,评杨凝式书“骞翥简淡,一脱唐朝姿媚之习”。他还在《墨禅轩说》中说:“禅家亦云须参活句,不参死句,书家有笔法,有墨法,惟晋、唐人真迹具是三昧。”在“须参活句”的原则下,陶冶于古人笔墨,形成淡雅虚静的书风。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lyzdy.com/4943.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