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苏东坡)自己就是大书法家,他的书论有什么讲究?

苏东坡自己就是大书法家,他的书论有什么讲究?

 苏轼在宋代书坛中具有承前启后的地位,与同时代的著名书法家蔡襄、米芾、黄庭坚一起并称“宋四家”。他的书法融合了颜鲁公的丰腴,李北海的豪劲,杨凝式的放纵,柳公权的雄健,加上“二王”的丰姿妩媚,最后形成自然洒脱、丰腴圆润、意法相生的苏字,传世有《答谢民师论文帖》《黄州寒食诗》《前赤壁赋》《洞庭春色、中山松醪二赋卷》等帖。

东坡论书强调“法”,即书法的法度,包括执笔、运笔、用笔、用墨,字的布局、结构等诸方面,都有内在的法则。

苏轼在《跋陈隐居书》中说:“书法备于正书,溢而为行草,未能正书而能行草,犹未尝庄语而辄放言,无是道也。”正、行、草三体关系密切,苏轼认为应该以正书为基础。正书写好了,才可能发展变化,在行书、草书方面取得进展。如果舍弃书法之本即正书,而致力于行书、草书,就是舍本逐末了。

苏轼又在《书唐氏六家书后》中说:“今世称善草书者,或不能真、行,此大妄也。真生行,行生草,真如立,行如行,草如走,未有未能行立而能走者也。”用人的立、行、走的关系形象地比喻了真、行、草三体的关系,进一步明确行书是由真书所派生出的。因此,苏轼特别重视正书尤其是小楷的研习。他在《跋君谟书赋》中说:“书法当自小楷出,岂有正未能而以行、草称也。君谟年二十九,而楷法如此,知其本末矣。”认为蔡襄的书艺成就缘于精心研习小楷。又在《跋晋卿所藏莲华经》中提出“真书难于飘扬,草书难于严重,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而有余”。苏轼就真、行、草的书写过程中的具体问题阐述了“知其本末”的思想,指出了真、行、草诸体在创作过程中统一的难度,创作时只有精心布局,才能在飘逸、凝重、宽绰、谨密中寻求协调统一。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lyzdy.com/4941.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