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南宋山水画被称为“一角”、“半边”?
北宋时期山水画中的景物大多占满整个画面,南宋时期的山水画却没有了北宋以来高山激流的全景画面。有些画家往往从某个角度、某一局部描绘山水,把景物安排在画面的一角或半边,使画面的重心偏离正中。此类山水画在南宋时期被称为“一角”或“半边”。
北宋皇帝徽宗和钦宗被金人掳去后,汴京沦陷,北宋灭亡。赵构定都杭州,建立南宋,开始了偏安的局面。很多人自然地联系当时的历史情况,想到南宋政权的地理位置。于是在分析南宋山水画的画面布局时,与南宋“半壁江山”的状况联系起来,认为把山水画成“一角”、“半边”是反映画家们无奈的伤感情绪。
这是创作“一角”、“半边”山水画的原因猜想,不管这样的推测是否可靠,南宋的主要几位山水画家,如南宋四家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创造的这种画面布局却颇具特色。马远画山水时常把景物挤压到画面的一角,被称为“马一角”;夏圭则往往将景物偏重于画面一边,被称作“夏半边”。事实上从李唐晚期的一些作品中已经可以看到相关的画面布局—并非全景,只取一角;李唐的学生也在画面中留出一侧空间。另外刘松年描绘的杭州西湖四时风光,在每幅图中也都空出近一半画面。马远、夏圭继承和发展了李唐等人的画面布局,形成了“一角”、“半边”的定式。
园林造景中往往运用借景的手法,把园外的景物“借”到园内的视野范围来。“一角”、“半边”的布局恰好有类似的特点,画面里的景物似乎具有图外借进来的效果,好比我们今天常见的取景框。这种布局非常有新意,能使观赏者感到空明爽朗、心旷神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