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北宋画家米芾把作画称为“墨戏”?
古往今来,很多人把画画当作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作画前需要沐浴、点香,十分隆重,这也无可厚非,但北宋书画家米芾偏将自己的作画状态称为“墨戏”。一代大家为何把画画当成游戏娱乐?
庄子曾讲过一个关于作画的故事:宋元君请人来作画,画家们有的打躬作揖,有的舔笔和墨,无不争相应征、跃跃欲试。唯有一个人在庭下解开衣服傲然站立,显得很有气势。宋元君看见了便说:“这才是真正作画的人。”后来人们就用“解衣槃礴”来形容作画时“随意”、“自然”的状态,这种状态如同“游戏”一般。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在太尉到他家选女婿时,不像大家正襟危坐,而是在东床坦腹而卧。这种“毫不拘束”的状态,最终使王羲之成为入选者,原来太尉看中的正是王羲之那种“随意”与“自然”的游戏心态。这正是“解衣槃礴”的境界。
在西方艺术理论中有一种说法将艺术的起源归结为“游戏”。“游戏说”认为艺术创作是“超功利”的,在“游戏”中人的精神获得了自由和解放,心理获得了快感和满足,作画需要这样一种状态。如果要刻意地去完成某项任务,而又在“小心谨慎”的状态下,画家的创造性往往会受到限制;反之在“随意自由”的状态下,反而能够施展才华。
米芾正是通过笔墨的挥洒,得到了情感的宣泄。不少文人画家并不靠卖画谋生,他们热衷于作画时的“游戏”状态。“游戏”为画家提供了“笔墨”表现与情感表达的渠道,这是“正襟危坐”状态所不能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