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近距离看画家莫奈的《日出·印象》会觉得画面乱七八糟?
提到《日出·印象》这幅画,我们马上会想到印象画派,头脑中也会随之浮现出一幅海边日出的画面。还能回想起细节吗?还是在观看时从没有注意?如果你近距离地观看《日出·印象》,将会看到一幅迥然不同的画面:眼前只有一道道的笔触融合的颜色相互交叠,既不清晰,又相当凌乱,几乎是一团糟,没有什么细节可言。而后退几步,我们记忆中的《日出·印象》就又回归了。
一幅笼罩在清晨雾气中的港口海景顿时呈现在我们眼前。刚升起的红日还未将那清冷的雾气驱散,天空被染成温暖的橙色,映照在海面水波上泛起红色的光;远处的港口停留了一些船只,还沉浸在清冷的雾气中,近处还有几艘小船飘在海面上。整幅画面灵动而充满了空气感,如同我们在港口亲眼看到的一样。《日出·印象》是印象派的开山之作,将画家对港口日出时的光和色的感受、瞬间印象再现于画面上,用跳跃的笔触捕捉晨雾中流水起伏和在光线折射下的丰富色彩及海天一色的融合。
产生这样的效果是因为画家莫奈(Claude Monet,1840—1926)在绘画中追逐光线的变化。为了捕捉那一瞬间的光影色彩,画家不能再像以往欧洲传统绘画那样细致地描绘,而是快速作画,追赶不断变化的光线,于是不断刷上去的笔触线条变得纷乱起来,颜色也来不及调配就被涂抹到画布上,各种没有调好的色彩混合在一起,却在一定的距离中产生了非常和谐的视错觉,整幅画的光色在潦草的笔触中透显出来,宛如人们观看景物时的第一印象。正是因为这种近看几乎没有细节的乱七八糟,《日出·印象》在第一次展出的时候被讥讽为“印象派”。除了莫奈,还有一批志趣相投、风格相近的青年画家如毕沙罗、雷诺阿、西斯莱等,同时成为“印象派”的成员。
印象派源于19世纪的欧洲。随着科学思想在社会各方面的影响逐步扩大,画家们也开始尝试运用自然科学中新兴的光学原理进行绘画创作。他们不再注重绘画的情节和题材,而多在户外写生,取材于亲身的感受和生活,强调描绘视觉的真实印象,直接描绘自然,以单纯的颜色不经调和地排列,营造阳光下眼睛看到的色彩效果,打破了欧洲古典绘画的灰色调子和画室作画的传统。此外,印象派还从日本、中国绘画中汲取养分,提倡充分发挥画面本身色彩线条的价值。自1874年到1886年,印象派先后举行了8次画展,从开始饱受批评,逐渐转变成在社会上有很大影响的艺术流派,深深地影响了欧洲后来的绘画艺术,并相继催生了新印象主义、后印象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