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万氏兄弟(万古蟾、万籁鸣、万超尘、万涤寰)在模仿美国动画片的过程中逐步开创了中国美术电影事业,因此,万氏兄弟绘制的许多动画片,仍带有一些摹仿的痕迹。新中国成立后,即20世纪五十年代初期,以特伟为代表的艺术家们提出了“探民族形式之路,敲喜剧风格之门”的口号。他们远赴北京、山东、河北等地收集大量古代绘画、建筑、雕塑及民间工艺美术素材,从中获取了大量灵感。并将这些民族化的、传统的艺术形式运用到动画电影的创作中。于1956年拍摄了动画片《骄傲的将军》,开创了中国美术电影走中国民族化道路的先河。那什么是民族风格呢?
所谓民族风格,即是一个民族长期以来的文化积淀,反映着本民族的审美意识与文化传统。不同的国家在音乐、语言、绘画上都有着不一样的民族气质,也有着不一样的审美情趣。
那动画片《骄傲的将军》又是如何体现民族风格的呢?《骄傲的将军》取材于民间寓言,根据成语“临阵磨枪”改编而成。在美学表现形式上,它精心运用了中国传统的绘画艺术,把中国传统绘画如工笔画、人物画、水彩画、国画等,加以概括、提炼和创造,每一幅画稿都好似一幅中国古典风格画卷。该片在创作中,人物造型借鉴了京剧脸谱,比如大花脸的将军,白鼻子的食客;背景设计则参考古代壁画,采用工笔重彩的技巧,体现了古代宫廷建筑的雄伟庄重;故事内容上用“举鼎”、“射箭”、“抱坛痛饮”等情节,表达出人物的性格、心理活动、思想感情和生活方式,这些都极具古典与民族特征。传统艺术的夸张性、装饰性和强烈的色彩对比,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审美意趣。配乐中大量运用京剧锣鼓,并把琵琶经典曲目《十面埋伏》片段融入画面,表现敌军入侵、将军四面楚歌时的彷徨、悔恨,使音乐与画面水乳交融,令人耳目一新。该片把外来的卡通艺术融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中,在故事内容、人物造型、动画设计、背景设计以及配乐上使观众感受到强烈的民族风格。这种美学表达形式,被国内外同行所认可,动画的“中国学派”也由此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