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钧窑瓷器(钧瓷)不能入土随葬?

在今天我们得以所见的历史文物中,大多都是由近代考古学家从古人留下的墓葬和殉葬品中发掘寻得,如有名的唐三彩,就是作为殉葬的“明器”存在于唐墓中而被今人发掘。但是你知道吗?据说,也正是在唐代,有一种器物是被唐玄宗亲书立令不准用来殉葬的,它就是被称为“瓷中君王”的钧窑瓷器。那么所谓的“钧不随葬”是唐玄宗所立吗?如今我们已无从考证,但至北宋之前,出土的大量文物中的确还没有一件钧瓷是作为随葬品出现的,那么,这种出自钧窑的瓷器真的不随葬吗?现代人又是从哪里发现它的呢?

钧窑瓷器历来被人们称为国之瑰宝,它起源于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镇,自唐代便开始烧造,于宋时兴盛起来。在宋代有名的五大名窑中,与汝、官、哥、定窑齐驱并驾,并以“釉具五色,艳丽绝伦”而独树一帜。它以铜的氧化物作为着色剂,在还原焰中发生窑变产生铜红釉,并衍生出茄皮紫、海棠红、丁香紫、鸡血红、玫瑰紫、朱砂紫等多种窑变色彩,“入窑一色,出窑万彩”指的正是钧瓷。加上它特有的釉透、釉活,胎质精纯坚实的特点,叩声清脆悦耳,观之古朴典雅、浑然天成,具有百看不厌的魅力。北宋末年宋徽宗赵佶对钧瓷的情有独钟堪称典型,他诰封“神韵宝瓷”,且每年钦定生产,禁止民间收藏。钧瓷因此被赋予了“王室”的尊贵意义。墓葬出土的钧瓷文物甚为稀少,其他发现大都发掘于烧造地点的窑厂,但为数寥寥无几。所以“钧不随葬”的说法实来自古人对钧瓷显赫身份的一种赞扬和褒奖,以示其独特和名贵之意。

钧窑在宋代盛极一时,宋室南迁后又得以复苏,金元时期北方各窑竞相仿制。元代北方瓷器逐渐趋于衰落,而江南地区仿钧瓷又悄然兴起,蔚然成风。可见,千百年来钧瓷魅力不减,直至今天,它还常作为对外文化交流的礼物被赠予外国友人。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lyzdy.com/4751.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