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博物馆为何最初设在汤玉麟的公馆内
走进辽宁省博物馆,我们能够看到其常设展览之一的“中国古代碑志展”。博物馆共收藏从东汉至明清历代碑志计120件,其中包括袁敞碑、熹平石经、三体石经和毌丘俭纪功碑等,还包括辽代萧太后的儿孙——皇帝圣宗耶律隆绪、兴宗耶律宗真、道宗耶律洪基及其皇后墓中的石刻哀册,这些均为难得一见的国宝级文物。这些碑志精品,使我们深入地了解到了中国历史上各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地理建置、职官制度、民族融合、民族谱牒、民族习俗等各方面的情况,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其实,这些辽代的石刻哀册还是辽宁省博物馆中的第一批文物,从这些文物的来历中,我们便可以窥见这座古老博物馆的历史。说到辽博的历史以及其中珍藏的辽墓哀册,就不能不谈到一座老建筑,那就是位于沈阳市和平区十纬路26号的汤玉麟公馆。从1931年,辽博的前身,即伪满洲国国立博物馆奉天分馆设立伊始,到1949年新中国在此成立东北博物馆,再到2004年辽博搬迁新址,70多年间,这些辽代墓志哀册始终都未离开过这座建筑,那么它们又与这座博物馆的历史有着怎样的渊源呢?作为辽宁省博物馆前身的伪满洲国国立博物馆奉天分馆,又为何会设在汤玉麟曾经的府邸呢?这里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1930年,奉系汤玉麟担任热河省主席期间,在今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附近的一个被称作“王坟沟”的地方,发现了一座皇陵。这座皇陵就是著名的大辽萧太后之子辽圣宗耶律隆绪的陵墓,其旁边还有辽兴宗耶律宗真和辽道宗耶律洪基的陵墓,三座陵墓通称为“庆陵”。随后,汤玉麟偷偷派了他的儿子汤佐荣带着一支部队,以军事演习的名义在庆陵实施盗墓活动。然而,让他失望的是,庆陵早已经历了不计其数的盗墓挖掘,当他们前去的时候已经没有什么宝物可盗了。但是,盗墓有一个讲究叫做“贼不走空”,于是,汤佐荣只好将那些原本拿不动的石刻哀册用牛车拉回了沈阳。
哀册是古代皇帝下葬时的“悼词”,随葬于皇陵之中。辽代帝王所用哀册呈方形墓志状,均由汉白玉制成,不仅体积巨大而且还十分沉重。 与汉代皇帝的哀册不同,辽代皇帝的哀册有非常特殊的价值。契丹人建国后曾创出了自己的民族文字,即契丹大字和契丹小字两种。但在辽被灭后,这些文字也遭遇厄运,被金人废除了,从此消失。所以,这些契丹文哀册的史学、民族学、考古学价值是十分重大的。
汤佐荣从庆陵盗出了十几方哀册的册石和册盖,它们都是用汉白玉所制,呈正方形,边长130厘米左右,厚约30厘米,每石重达1.5吨。这些哀册若在古代时盗墓者拿回去价值不大,但是民国期间考古学兴起,碑石收藏热门起来,于是汤佐荣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将他们运回沈阳,藏于汤玉麟的公馆内。
但没过多久,“九一八”事变爆发了,汤家将家财一卷,仓皇逃到天津去了,他的家宅和这些哀册也落入伪满洲国之手。伪满洲当局发现这些哀册太过沉重,搬运起来太过费力,只好就地成立“国立博物馆奉天分馆”。日军投降后,博物馆连同内部的藏品均被蒋介石的民国政府接收。同样也是因为太重,国民党也未能将它们运走。不久沈阳解放,这里便成立了人民政府的“东北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也就按照旧址设立在了汤玉麟曾经的公馆处,而这些穿越历史的珍贵石刻哀册也成了该馆最珍贵的文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