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磁器口钟家院有何特点

重庆磁器口钟家院有何特点

磁器口是重庆有名的古镇,这里美食小吃触鼻皆香,因此颇获游客的青睐。很多人来到这里都是为了寻访美食,但这里也不乏遗迹古踪,比如钟家院,就是一处绝佳的古式建筑,它结合了南北建筑的特点,保留了明清时建筑的特色,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那么它的主人是谁呢?答案便是慈禧太后的外采办钟云亭。

钟云亭是磁器口五灵观人,少时聪慧过人,琴棋书画无一不精。后来经亲友举荐成为慈禧太后的外采办,专门替慈禧收购金银珠宝以及山珍皮货。因其通权达变,办事诚恳而机敏,所以备受慈禧的宠信。后来,他告老还乡,便在磁器口修建了如今的钟家大院。因其一直仕宦京城,回乡前又在京城专请高手设计规划,所以钟家大院轴线对称、天井宽敞,颇有北京四合院的特色。但所用小青瓦和穿斗式木架又颇具川东民居特色,因此算得上是南北建筑融合的一个范例。

另外还要说及的是钟家大院的两处细节。一是钟家的闺房床围构图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中国传统一向是男尊女卑,所以不少刻有龙凤的纹饰图案中都是龙在上、凤在下。但慈禧掌权后,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在很多地方的纹饰中皆推崇凤在上、龙在下的构图。这一特点在钟家大院的闺房中体现出来。床围中彩凤耀翅于云天之际,样子招展醒目;而龙身却蜿蜒委屈成边框,形象不甚明了。

第二,据故老回忆,在钟家大院的天井中原有四根柱子,上面刻着两副对联。一副是“金鸡引路,莫道因缘有蹊跷;锦衣还乡,仍需从头做文章”,另一幅是“琴棋书画,熟能生巧;之乎者也,勤可补拙”。可惜,后来兵荒马乱,到如今也不见踪迹了。不过,这里面的故事却值得一说。

据说钟云亭还乡之后便终日饮酒作乐,将家中子女养育、生计财务等大小事务全都托付于妻子李氏,不再醉心于学问的精进和家务的料理。李氏不忍他日益颓废,于是便写下了第一联,勉励丈夫重新开始。下联好理解,为鼓励丈夫之语,但上联中所谓“金鸡引路”却是来自钟云亭早年的一段传奇经历。据说有一年慈禧大寿,钟云亭奉命前往东北采办山珍皮货用以贺寿。寿礼采办整齐后正待出发,突然天降大雪,原路一条河流结冰,一时阻住了人马。天气并非苦寒,很多人怀疑冰层并不结实,所以不敢踏冰前行,为此耽误了很多时日。钟云亭也很是焦急,眼看太后生辰已到,若要误了时辰是要被杀头的。钟云亭急得每天都在河岸上走来走去,忽然有一天,前方光芒闪耀,不知是什么。钟云亭好奇之下便沿着光芒前行,走到跟前才发现这是一座庙宇。奇怪的是大殿上竟然供奉着一只金鸡。出于见庙烧香的礼俗,钟云亭便跪在金鸡前叩头膜拜,并暗自祷祝神灵保佑,早日过河。第二天,天刚放亮,钟云亭便听到了一声鸡叫。他起身出屋,便看见结冰的河川上,出现了一路的鸡爪印一直通到对岸。他急忙招呼众人整理行装和货物沿着鸡爪印一路向前,最终平安过河,而且赶在慈禧寿辰前两日到达。慈禧大喜,对他大加赏赐。

李氏之联说出丈夫早年的一段奇特经历,是告诉他命运因缘皆非偶然,不可全然依赖,如今还乡还可有另外一番作为。钟云亭看了顿悟,于是写下一联,“琴棋书画,熟能生巧;之乎者也,勤可补拙”,不但警示自己也是告勉子女,勤奋和反复练习是补拙生巧之道。从此之后钟云亭和李氏琴瑟和谐,在内共同经营家务教养子女;在外善待乡邻,扶危济困,从此成为了磁器口德高望重、人人称道的善士大户。

钟家大院约建于1880年,距今已经一百多年。目前院内尚有前厅、正厅等建筑主体木结构保留比较完整。除了展现慈禧近臣的生活面貌之外,当地政府还向民间广泛征集杯盏碗勺、桌椅床凳等各种生活用品,将这里开辟为清代民居的展示场所,因此颇具可观之处。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lyzdy.com/4033.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