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园智教寺里也有一座“比萨斜塔”吗
圆智教寺位于天马山境内。本寺作为天台宗大寺,始建于唐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并依天台宗将寺分为教寺和讲寺。圆智教寺本在今松江的西南方,在五代后晋天福年间(公元936—943年)因遭水祸,才迁于干山陆机草堂遗址。干山即松江天马山,传说春秋时期吴国著名的铸剑天才干将曾久居于此,故而得名。
当时有著名的“三泖九峰”之说,而干山便是“松郡九峰”中的第八峰,亦为最高峰。后因山势陡峭,形如飞天骏马,所以称为天马山。而本山之中梵宫众多,是远近著名的佛教圣地,初一、十五来此进香朝拜的信众无数,故而此山因香火旺,又有“烧香山”的别称。
迁建的圆智教寺于宋太平兴国元年(公元976年)扩建,并于北宋治平年间(公元1064—1067年)得赐匾额“圆智教寺”,并于寺后建护珠塔,此塔如今尚存。
关于此塔还有一段往事:据清人诸嗣郢所著的《明斋小织》记载,护珠塔于乾隆五十三年(公元1788年)曾因燃放烟火而致火灾,塔内的木质塔心及外廊、扶梯、楼板等焚烧殆尽,而且腰檐和平座也都烧坏,仅有砖砌的塔身得以幸存。但是护珠塔劫数未尽,当后人在护珠塔的砖缝中发现宋代元丰钱币之后,由于贪欲熏心,便有人开始挖砖寻宝,使得塔底层西北角的砖身渐渐毁坏,并最终形成了一个直径约2米的大洞。
后来管理方虽用毛石加以垫补,但塔基四周的土质由于受力不一,所以塔身开始向巽位倾斜,并日趋严重。因为护珠塔存有无色佛舍利,所以常显宝光,故又称护珠宝光塔;而倾斜后的护珠宝光塔,比意大利比萨斜塔还倾斜1度多,可谓世界第一斜塔。
而圆智教寺之所以成为当时的名山巨刹,其实是因为全寺依山而建,并根据山体的高低而分为三部分,即上峰寺、中峰寺和下峰寺。
上峰寺建于上海地理的最高点,海拔99.8米。是明成化年间(公元1465—1487年)所建,寺内本供有饰金铜铸观音像一尊,重3600斤。如今寺院与佛像虽然均已无存,但此间的乡民还流传着“天马穷,天马穷,尚有三千六百斤铜”的民谚。
中峰寺院内则有江南名泉之一的上清泉,曾作为中峰寺僧人和香客的饮用水源,所以井台上有因汲水而磨出的一道道深痕。虽然中峰寺已无,但上清泉却仍得以留存,与同在本处的护珠塔,以及塔边700余岁的古银杏,成为这里最受欢迎的景点。
下峰寺如今亦已无存。
不过护珠塔仍作为上海市正式的佛教上香点,接受着远近香民的朝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