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为何选择帝国主义盘踞的上海

鲁迅为何选择帝国主义盘踞的上海

鲁迅先生为什么要迁居上海呢?主要原因有三。

一是因为上海有外国租界。

什么是租界呢,就是发生灾祸时,有租界,你可以藏身,可以避难。“二战”亲历者曾亲眼看见日本兵打进上海,租界的警卫将铁丝网打开,疏导人山人海的上海难民逃进租界。

二是因为上海是大世界。

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有租界的城市不仅是上海,天津、武汉都有租界,但鲁迅为什么偏偏来上海呢?

原因也很明显——上海是大世界。它不仅是中国第一的新兴大都市,也是远东地区首屈一指的大都市。鲁迅选择了上海,说明先生在情感上的民族主义及生存上的现实主义之外,在文化立场上还是一个世界主义者、一个现代主义者。这样一位视野极广的大人物,当时的北平、天津、武汉、广州或是福建,都无法满足他,不能最大程度地成全他的思考和写作。唯有上海,中国第一座与世界接轨的大都市,才是最佳选择。用时下的话说,上海代表了当时中国的“先进文化”。

三是上海是大气包容的。

历史研究表明,上海的黄金时代是20世30年代;民国时代唯一短暂的安定时期,也在那时。而鲁迅在上海的10年,正是30年代。

30年代的上海如果没有鲁迅,那便寂寞、失色得多了。30年代的上海文化因为有了鲁迅的存在,就有了无可替代的意义。

当时上海的社会各界人士或是敬佩他、追随他,拜他做精神领袖;或是利用他,谋取党派的利益;抑或攻击他、嘲弄他,借由他抬身价;或者对他敬而远之,吃自己的那碗饭……

然而在鲁迅的文字里,那10年除了写作,无非带带孩子、见见朋友、逛逛书店、看看电影,时而参与集会,常常躲避追捕……可见,鲁迅是舆论争议的焦点,却又置身于上海主流生活之外,他在上海时期的全部写作,没有说过上海几句闲话,即便说了,也大多不好听,在私人信件中,他对上海的社会百态,多有嘲讽,对上海的文人,甚是鄙夷。我们在他的这些写作中,几乎看不见那个“黄金时代”的上海。

然而这就是鲁迅的大气,更是上海的大气。30年代的上海之所以是30年代的上海,就是因为上海看得起鲁迅,而鲁迅却看不起上海;上海包容鲁迅,鲁迅却孤傲地远离上海的主流社会——这便是一座城市与一位作家最美妙的关系。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lyzdy.com/3954.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