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长沙的古城墙现今只存251米?
长沙自古以来就是湖湘首邑,城址约建于公元前800年。至于长沙城的诞生,目前学界普遍认同的一种说法是,其因为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对越军事的需要而产生”,且“其首先是以一种军事要塞的形式而出现于楚国的南方边陲”。
东汉时期,应劭的《汉官仪》中对长沙城有着这样的描写:“秦……凡郡或以列国,陈、鲁、齐、吴是也;或以旧邑,长沙、丹阳是也。”也就是说,秦代长沙郡是以此前的旧长沙城为基础所建造的。
西汉时期,长沙国在此建都,这个都城比东汉的“旧邑”稍微大一些,约1.5平方公里。长沙城的面积在后来的许多朝代中都有所变化,直到宋代长沙城才基本被定型下来。南宋初年,金兵曾攻入长沙并且进行了惨烈的屠城行动,次年,调任长沙的李纲发现长沙的古城墙已经破损不堪,难以抵抗外敌的入侵,就向朝廷禀明了这一情况,之后就将长沙城北部缩小并重修。后来,长沙城就逐渐地定型下来,形成了“十四里有奇”的城周。
到了明朝时,因为各地的城墙都遭到过蒙古军队的破坏,朱元璋时期朝廷就开始重修各个城池的城墙,这其中也包括了长沙城,但其位置基本上沿袭了宋代时的长沙城墙位置而没有改变。
清代,长沙城墙基本也没有被改动过,只有在1654年,洪承畴曾拆掉明代吉王府的城砖,重修过长沙城墙,算是最大的一次改动了。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军事武器的不断革新,长沙城的城墙逐渐变得无用,防御作用逐渐下降。而且,城门到了傍晚就会关上,这给很多夜晚要进出城池的市民带来了不便。有些人急着出城,就只好撑着伞从城墙上跳下去,非常危险。而且到了清朝末期,长沙的城墙因为年久失修,已然破旧不堪,出现了多处塌陷,甚至有些地方的墙砖已经被百姓拆走去造房子了。
辛亥革命后,谭延闿下令对长沙城进行全面整顿重修,“拆墙修路扩城”。谭延闿,是国民党湖南地区的一位大人物,曾经任两广督军,三次出任湖南督军、省长兼湘军总司令,授上将军衔,陆军大元帅。
1923年,长沙市政公所下设的马路工程处成立,长沙古城墙拆卸工程和环城马路的修筑工程开始实施。到1924年,长沙古城的城墙被尽数拆除,只保留了天心阁附近251米的一段。
至于为什么城墙还保留了251米的一段,这背后可有着一个故事。在1923年拆除城墙的过程中,时任市政公所总理的曹典球和一些学者提出保留天心阁下这段城墙以作为历史遗存,但是并没有得到当时长沙掌权者们的认可。为了能留下这一段古城墙,曹典球挺身而出,声称要“睡在城墙上,誓与城墙共存亡”。最后,掌权者们采纳了他的建议,决定保留这段城墙与天心阁,重新修改了环城马路规划,将原拟拆除天心阁后开辟的路段改为绕城墙而过。
因此,这251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存还有天心阁就一直留存至今,成为长沙宝贵的历史遗迹,也吸引着中外游客前去一睹千年古城墙的独特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