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汉伦原名彭剑青,是上海滩第一位电影女明星。她原籍苏州,出生在封建家庭。王汉伦的父亲在安徽招商局谋得总办一职,后来又寓居上海。她是家中兄弟姊妹七人中最小的,被父亲视为掌上明珠,被送进上海教会女校圣玛利亚书院读书。16岁那年父亲去世,兄嫂不让她继续读书,由家庭包办与辽宁一姓张的煤矿督办结婚,婚后夫妻感情不好,遂离婚回到上海。
王汉伦在上海虹口小学教过书,在英美烟草公司当过职员,后在万国体育会任专职英文打字员。兄嫂对她离婚一事非常不满,她只好住到干妈家里。由于在小学里担任教员的报酬很少,经常是入不敷出,为了谋得一个收入较丰的职业,她又去学英文打字。三个月后,被四明洋行录用为打字员。当时洋行里有一位同事是明星影片公司的股东,并且和“明星”的导演张石川认识。恰逢“明星”正在筹拍影片《孤儿救祖记》,需要物色一名女主演,洋行同事知道王汉伦对电影感兴趣,就对她说,既然你长相不错,又会说英文,应该去拍戏。她回答,既不懂得电影表演,又没人介绍,不敢盲目行事。
于是洋行同事介绍她去明星公司找张石川试镜头。张石川让王汉伦在摄影机前做一些喜怒哀乐的表情,发现她很上镜头,于是当场拍板,和她签订了演员合同。
1923年,王汉伦辞掉了洋行打字员的职务,正式加入了明星影片公司,开始从影生涯。她的兄嫂知道后大为恼火,认为她辱没了门庭。王汉伦决定与家庭断绝关系,做一个自食其力的新女性。当时正值端午节,她想到老虎是无所畏惧的,它的额头上有个“王”字,于是就改姓王,取名汉伦(这是一个时髦的外国名字的音译)。
王汉伦在张石川导演的故事片《孤儿救祖记》中任女主角,这是她的处女作。她在片中扮演余蔚如,当时她既不懂得表演理论,也没有表演经验,只是听到导演张石川启发她要假戏真做,化为戏中人,忘掉自己。在拍摄“闻知丈夫死去”这场戏时,张石川说:“喏,你的丈夫死了,你的唯一的亲人突然死去了;可是你生活在一个奉守旧礼教的封建家庭里,礼教是无情的。你年纪还轻,但不能改嫁,此后的日子可怎么过哟……” 王汉伦听着,想着,伤心起来,竟然嚎啕大哭,像真死了丈夫似的。王汉伦扮演余蔚如之所以取得成功,主要是摆脱了当时文明戏的表演程式,她将自己的生活体验,融于角色之中,因此演得真实自然。她美丽的容貌、雍容的气质、楚楚可怜欲哭无泪的模样,博得了无数观众的同情和喜爱。
余蔚如成为中国银幕上第一个贤妻良母的典型形象,王汉伦也由此成为一位电影女明星。该片上映后卖座率很高,曾轰动一时。
1924年王汉伦继续主演了《玉梨魂》《苦儿弱女》《一个小工人》等影片,但她的薪酬却一直维持在合同上的价钱。不久,另一家长城影片公司许以高报酬,挖走了王汉伦。王汉伦在“长城”拍了三部影片之后,并没有得到什么“高报酬”。此后,她又为洋行同事主持的新人影片公司演了《空门贤媳》,在中华第一影片公司主演《好寡妇》,均获成功。
特别是《电影女明星》,是由王汉伦、胡蝶和吴素馨三位当红的女影星联袂主演的;影片拍成后,王汉伦携带影片下南洋一带放映,所到之处,轰动一时。由于她在银幕上扮演的大多为悲剧角色,因此有了“银幕第一悲旦”之称。
王汉伦在银幕上扮演的多半是“寡妇”和“弃妇”一类的角色,在银幕下的婚姻生活也是不幸的。
16岁那年,由兄嫂做主嫁给东北本溪煤矿一个姓张的督办做妻子。这个煤矿是中日合营的。王汉伦嫁过去之后,发现丈夫经常和一个日本女人鬼混,屡加苦劝,收效甚微。后来,她随丈夫又到上海一家日商洋行当买办,不久,发现丈夫协同日本人购买中国的土地,于是婉言相劝,说这是卖国行为,遭丈夫殴打。王汉伦不能忍受这种虐待,提出了离婚,丈夫给了她三百元钱,算是赡养费。但她分文未收。1933年秋天,王汉伦赴杭州和“风雅文士”王季欢在天然饭店结婚,并邀请著名律师章士钊证婚,但不久又离异。
经历了两次婚姻的失败之后,王汉伦再也没有结婚,四十多年孑然一身,直到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