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上海滩的女演员与上海的街道、建筑、月份牌、百货公司、舞厅、电影院一起,无争议地成为旧上海的一部分。只是,她们更生动、跳跃,也更百变、极端、歇斯底里。她们戏里戏外都是活的,像旧上海天空里的鸽子,呼啸着,历历而过。她们穿着旗袍、高跟鞋,梳着S头,夹着香烟,扭动着腰肢,也哭也笑,醉着生,梦着死,硬是在上海滩,踩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
陈云裳出生于广州,中国早期影星。原名陈云强,家境贫寒,曾当过舞女,后又在“健全音乐社”学习了京剧、昆曲、歌舞等。由于她天生丽质,各方面条件好,加之学艺认真、刻苦,技艺突飞猛进,在一次元宵灯会演出上,得到了观众的好评。
张善琨是新华公司制片商,其包装女明星的能力无人能及。1938年,新华公司拍摄《木兰从军》的时候,张善琨专程到香港去物色女主演,看中了能说国语的陈云裳。
张善琨在香港初次见到陈云裳时,就被这个美丽开朗的女子打动,力邀她来拍自己的电影。陈云裳虽已在香港和广州拍过一些电影,但上海观众对她还是比较陌生。选择陈云裳演女主角,双方都很冒险。她说不好普通话,演技平平,唯一的好处是天生丽质。陈云裳赴沪前一个月,张善琨便开始策划。首先就是要让上海人知道她。于是他把陈云裳的照片发在报纸上,并制造新闻说美国好莱坞欲请香港女星陈云裳拍电影。实际上,这是根本没有的事。但看报纸的人都以为陈云裳真是个大牌影星,不由好奇。此后,几乎每天都有报纸刊登陈云裳的大小新闻。
一个月的热度炒作,让陈云裳抵达上海时,就有了记者的跟踪报道。接下来就出演张善琨参与的电影《木兰从军》。剧本很好,女主角陈云裳的宣传也好。在电影上映时,还搞了个活动,凡来看电影的,都会得到陈云裳的签名照一张。很多观众为一睹陈云裳的芳容而特意赶来看电影。人们对于陈云裳的热度一直在持续,《木兰从军》接连热映三个月。随着《木兰从军》的热映,陈云裳逐渐成为影迷崇拜的偶像。从1938年到1943年告别影坛为止,陈云裳在上海一共拍摄了《一夜皇后》《风流大姐》《裸国风光》等20多部电影。
1940年,上海一家杂志举办电影明星的选举活动,陈云裳名列榜首,终于成了炙手可热的女明星。
其实,张善琨也力邀过胡蝶,却是另一番遭遇。这时,胡蝶已是电影皇后,与丈夫在香港过着幸福的生活。张善琨是想借胡蝶已有的知名度重新打造她,胡蝶也应了他,拍了两部戏,但不肯回上海。胡蝶不如陈云裳“听话”,原因不外有二:她比陈云裳名气大,是有架子的;她还是在乎与丈夫的婚姻生活,不愿为了拍戏再赴上海,过动荡的生活了。
张善琨随胡蝶想法,在香港拍了胡蝶演出的《绝代佳人》与《孔雀东南飞》。电影虽拍得还不错,但因为胡蝶不肯回上海听张善琨的安排,张善琨就不愿与她合作了。觉得每次拍片都要带着一队人马去香港,成本太高。因为胡蝶的退居,张善琨也不愿在胡蝶身上多下什么功夫了,而是全心打造陈云裳。就这样,一个没有多少演技的美女,硬是让张善琨包装成了电影皇后。而老牌的电影皇后胡蝶,则渐渐被人们遗忘。
1940年,在上海发行量最大的电影杂志《青青电影》举办“影迷心爱的影星”选举活动中,陈云裳击败了袁美云、顾兰君、陈燕燕等其他红星而名列榜首,成为新一届“电影皇后”。上海滩随即出现了“云裳热”。当时有很多商店都以“云裳”为名:云裳时装公司、云裳舞厅、云裳咖啡馆等。
1943年,当陈云裳拍完《万世流芳》后,在影艺事业到达巅峰时遇到了如意郎君汤于翰博士,随即激流勇退,宣布告别影坛,和汤于翰共同营造了一个世人钦羡的幸福家庭。除此之外,多年来她一直热衷于公益事业和慈善事业,默默地为公众奉献着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