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宣怀不仅是李鸿章的门生,而且还是得意门生。虽然他追随李鸿章是凭借父辈们的关系,但他的成功,却是靠自己真材实料的本事。
1870年,随李鸿章西征入陕剿捻的杨宗濂(后来培养了北洋政府内几乎所有的将校军官),不久便将奉命调往直隶。临赴任之前,深感于老长官李鸿章身边缺乏人手的他,便驰函老友盛康,说如今军中乏人,劝他放儿子出来历练。盛康的儿子,便是盛宣怀。鉴于老友杨宗濂的劝说,以及自己本就与李鸿章是故交,盛康就答应了。
盛宣怀虽然只是秀才出身,而且屡试不第,但是应付日常公牍却得心应手,当年就曾协助他父亲处理过衙署之事。而且盛宣怀办事机灵变通,又肯吃苦耐劳,的确是个干才,所以很快就获得了李鸿章的好感。初来乍到的他被“派委行营内文案兼充营务处会办,属槖鞬,侍文忠”,所以是个秘书兼总务处副处长的角色,这个官职尽管不大,却是直接对李鸿章负责的近僚。
不过此时正值李鸿章率军剿捻的紧张阶段,盛宣怀虽在军中只是个“文案”,却也是要拿着命来当的。而且戎马倥偬,但有军情便要日驰百里,席不暇暖,可谓吃尽苦头,根本享不了福。
后来由于天津教案发生,盛宣怀便随部队立刻向天津进军。其时正是盛暑,部队还常常要往返奔驰,涉川过水,如果再遇到紧要的公文,足可成为一件烦心的事。但是盛宣怀却仍旧可以“磨盾草檄,顷刻千言”,使得众同僚无不侧目仰观。随后他就升任至陕甘后路粮台淮军营务处,之后又累军功而调任知府、道台,还被赏戴二品单眼花翎顶戴。获得如此殊荣,仅仅是盛宣怀入李鸿章戎幕后一年而已,足可见他自己的能力超群,亦能知李鸿章对这个门生的器重——说是得意门生,也不为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