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明城墙具有历史价值,为何多处惨遭拆除呢?

南京明城墙具有历史价值,为何多处惨遭拆除呢?

1937年,日本侵华,南京城遭到了炮轰,明城墙因此受到了极大的毁坏。1949年之后,南京市人民政府十分重视明长城的修复与保护,然而由于财力限制,明城墙依旧隐患重重。

1954年夏秋,南京经历了长达两个多月的暴雨,城内大范围积水,多段城墙长时间浸泡在水中,最终导致一处城墙崩塌。据资料记载,这次事故共导致居民死伤31人,其中3人死亡。据调查研究发现,当年的那处倒塌发生在中华门的西干长巷。如今,那里还散落着凹凸不平的青条石与城墙砖。据附近老人回忆:“那年七月份,天气十分热,我突然听到外面一声轰隆隆的巨响,跑出去一看,城墙上出现了一个非常大的缺口,当时有许多人家遭殃了,因为城墙是往秦淮河一侧倒的,那一边的墙根下住着许多做生意的人!”

灾难发生之后,南京市政府决定,明城墙“除了有历史文物价值、有助于防空、防洪以及点缀风景的部分应予保留外,其余一律拆除”。随后,南京出现了一阵“拆城潮”,当时还流传过“有多少力量拆多少砖”的口号。在此期间,三山门(水西门)、通济门、正阳门、太平门、金川门、钟阜门、仪凤门(兴中门)、定淮门都被拆除,甚为可惜。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lyzdy.com/3563.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