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议政王大臣会议的衰亡

随着议政王大臣会议对亲王、贝勒的权力逐渐实现制衡,其权力也不断扩大,无疑,这对皇权又构成一种威胁。顺治元年(1644年)开始,议政分为两种方式:其一,凡奉旨交办事件,由内阁转交后共同议核上奏;其二,举凡军国要务不由内阁票拟,而由议政王大臣“坐中左门外会议,如坐朝仪”,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可见一斑。康熙初年,发生过索尼、遏必隆、苏克萨哈、鳌拜四辅政大臣操纵议政王大臣会议以压抑皇权的事,因此,历代皇帝不得不对议政王大臣会议对皇权的威胁加以防范。

康熙元年(1662年),裁去八旗所设固定的二十四名议政大臣,康熙八年又因人员繁杂泄露机密,停止王府长史及闲散议政大臣议政。此后,议政大臣主要由满蒙八旗都统、尚书左都御史和内大臣三种官员充任了。此间,议政王大臣会议主要议处用兵、民族关系、边界和重大案件等四个方面的问题,如平定三藩之乱、攻占台湾、雅克萨之战、三征噶尔丹等,都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参与处理。

康熙十六年(1677年),设立南书房,由皇帝亲自挑选某些经过精审确定的亲信文人入南书房办事,组成自己直接控制的机要秘书班子,索额图、明珠、高士奇、熊赐履、马齐、张廷玉等先后参赞机密,代拟诏稿,裁处部务,成了真正的宰相,许多重大政务已不再交付议政王大臣会议讨论,改为由南书房传谕或遵旨起草上谕,甚至收纳来自各地的密奏小折,议政王大臣会议的地位受到了削弱,而皇权得到了更直接的行使。

雍正七年(1729年),为了加强和巩固绝对君权,设立了军机处,创建了朱批密折制度,不叫议政王大臣经理政务,一切都由皇帝“乾纲独断”,从根本上动摇了议政王大臣会议的基础,议政王大臣会议更是名存实亡,变成一些不当权的贵胄世爵挂靠之地,或者是给予一些大学士、尚书之类官僚例兼虚衔的部门。雍乾时期,皇帝专政集权体制已经发展到顶峰,作为军事民主合议制残留物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当然已无存在的必要。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乾隆帝弘历下谕将其革除,谕旨称“国初以来,设立议政王大臣,彼时因有议政处,是以特派王大臣承充办理。自雍正年间设立军机处之后,皆系军机大臣每日召对,承旨遵办,而满洲大学士、尚书,向例俱兼议政虚衔,无应办之事,殊属有名无实。朕向来办事,只崇实政,所有议政空衔,著不必兼充,嗣后该部亦毋庸奏请”。议政王大臣会议正式被裁撤了。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lyzdy.com/3521.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