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盛园还是放生园:起源神秘的方盛园胡同

在北京原宣武区的东南部,有一条胡同,它东起贾家胡同,西到迎新街,就是方盛园胡同。

这是一条东西走向的狭窄巷子,相当隐蔽而破败。西边最窄的地方,几乎只能允许一个人侧身才能穿过,可见它有多么窄了吧。

还有,与附近的那些胡同相比,方盛园胡同不同的是,它没有红底白字的街牌,只有一张门牌号那么大的方块,挂在东西两头的电线杆上。

知道底细的人都清楚,这个胡同,正是因为从前那座风光的方盛园,才有此得名。

然而,方盛园到底在哪儿?谁也说不上来。

整条胡同内,只有5号院的面积和规模最大,格局也最为特殊,很可能就是当年的方盛园,但是一般人都不敢确定。

从格局上看,相比其他地方,胡同5号院比较高档次。

一进门,右侧那堵墙上还能看到从前月亮门的痕迹。只不过如今已经被堵死了。左侧的那堵墙上的月亮门同样如此。

还有,两侧都有一道屏门通向跨院,西边有完整的垂花门,而回廊连接正房和两侧厢房,而且院子里还栽植着一些树木,这比一般的四合院要高级多了,相当气派。

不过,又有人发现,这个院子门外并没有上马石,门楼也没有雕花,似乎也不怎么太高级。话说回来,几个世纪过去了,院子里各种建筑拆的拆,改建的改建,上马石被贼偷了,也说不定。

还据说,这个院子从前还挂着一个老诊所的牌子,可见它曾被当作诊所了。新中国成立后,这里又变成了一家银行的职工宿舍,从而变成了大杂院。

总而言之,胡同5号院很有可能就是传说中的方盛园。但他的主人是谁呢?

幸好历史上还有一些文字资料,据张江裁《方盛园记》中记载:“旧为皖昆曲名家方成园故宅”,“成园号盛园,地以人传也”,“今盛园已变为小巷,仅方盛园之名。”

由此似乎可以推断,那座方盛园,最初是一位叫“方成园”的昆曲名角在这里的府邸。这位方成园,又号“盛园”,因而人们后又将园子改叫成了“方盛园”。再再后来,方盛园消失了,变成了小巷,就是今天的方盛园胡同。

其实,根据另一些历史资料得知,原来,在乾隆年间,有一个昆曲家名叫方成园,他来自安徽,曾在江南一带很红,名气很响。刚好,乾隆皇帝在游江南的时候,曾听过这位昆曲家的演唱,非常赏识,于是将他招为供奉,让他跟随着来到京城。

于是乎,这位昆曲家就在这儿修建了一座私人庄园,定居下来。园里遍布花木山石,异趣横生,当时京城的许多士大夫都喜欢来这里游乐,咏诗喝酒,相当热闹,盛传一时。

后来,方成园去世,家道渐渐衰落,他的后人不能继承,以至于这个园子荒了,都能通行人,渐渐地就变成了巷子。到了民国初年,这条巷子里还剩有园子的三拜楼的楼基呢。如今,什么都看不到了。

然而,据考察,历史上清代的昆曲家中,并没有个叫方成园的人。而在乾隆年间,活跃于京城的昆曲家而又是姓方的,最为有名的乃是方成培,曾写过《雷峰塔》剧本。

所以,方成园是否有其人,很值得怀疑。

然而,对于传说中的方盛园和方盛园胡同,却还有另外一种说法。

据清代《京师坊巷志稿》记载,胡同里有一座“放生园”。到了民国年间,人们称它为“方盛园”,又称“放牲园”。似乎方盛园是根据最初的“放生园”的谐音讹传的。

在古代,所谓的放生园、放生池往往都是在寺庙里的,老北京的许多寺庙里,也都有一些放生池,比如明光寺和红螺寺里就有。

一般而言,放生园都设在寺院里的前方或后院,既能作为寺里的景观,又可举行佛教的“放生法会”。然而,方盛园胡同里并没有什么寺院古刹,尽管附近有一座保安寺,但寺院跟胡同还有一段距离。

所以,方盛园和方盛园胡同是不是来源于放生园,又成了一个谜。

不管怎么说,这条胡同肯定有过一个园子。在清末光绪年间,曾称为“放生园”。到了民国,又改称“方盛园”,它的身世也跟着不同的叫法而变得更加扑朔迷离,谁也弄不清了。

至于这条胡同的一端为什么会那么窄,相传,在20世纪唐山大地震发生的时候,方盛园胡同的墙不慎给震塌了,胡同口完全被堵死了。后来,胡同里的居民,为了出走方便,硬是自己一点点扒开,重新砌了胡同口。

所以说,胡同的格局也会受到外界力量的“整容”,从而被不断改变。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lyzdy.com/3196.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