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小铁路”的发展历史
老南京有句俗话“人比火车跑得快”。这是对旧时南京市内火车行驶缓慢的夸张说法,那时南京城内的火车,破旧不堪、乘客混杂拥挤、线路狭窄、站距短、道口多。然而,在南京市内运行的这条铁路,却是我国自己兴建最早的铁路之一。
光绪三十三年,端方任两江总督时,南京下关已开为商埠,是沪宁铁路起点站,又是长江轮船码头所在地。但它距市区太远,交通工具只有少量人力车和马车,客货运转很不方便。是年九月,端方专折奏请清廷,要求兴筑一条衔接沪宁铁路,经市区直达城南万寿宫(今白下路)的铁路,名曰“宁省铁路”。经清政府核准动支藩库白银40万两,委派江南商务局总办王燮为工程总办,聘请英国人格宁森为总工程师,开始测线购地。当年十月二十日破土动工,次年十二月竣工。全线长7.3公里,宣统元年正月正式通车。这条线路不长,南京人就称它为“小铁路”。建成后,沿线设有江口、下关、三牌楼、无量庵(今鼓楼)、督署(今长江路)、中正街(今白下路)六站,备有英国造的机车二台,头等、二等联合车一节;三等车四节以及邮政车、行李车、守车、水车、花车(为总督专用车)。票价从五分至八角不等。为了加强管理,在无量庵站设管理总局,命王燮为首任总办。总办下分设车务、文案两总管。此外,还建有煤台、水塔、机车修理厂。
宣统二年,南洋劝业会在南京开幕,加筑一条支线直通劝业会场大门,并增设丁家桥一站。宣统三年秋,辛亥革命爆发,小铁路属省长公署直辖。1912年韩国钧任江苏省长时又改“宁省铁路”为“江宁铁路”,并改总办制为局长制,任命王监书为管理局局长。孙中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就是乘宁沪铁路专车经由小铁路直达总统府,就任临时大总统的。
1925年冬,车务总管吴颂华升任局长,他与沪宁路局交往甚密,该路便与沪宁铁路办起联运业务,一时营运兴旺。
1928年,南京改为特别市,市长刘纪文接收江宁铁路,更名为“京市铁路”,并改局制为处制,任命汪杰三为管理处主任。原车务、文案两总管也改为组。1936年,以张静江为首的江南铁路公司集股300万元建成“江南铁路”(京芜线)。此时,京市铁路管理处主任周欣向市长马超俊建议,展延京市铁路,接至中华门站,以沟通京芜线与京沪线联运。于当年年底即通车。从此,小铁路南至中华门,北达下关江边,全长15公里,每日行车30次。据1935年7月至1936年6月统计,该路线载客达76.2282万人,运货12.4745万吨,这在当时是比较可观的。
1937年日军侵占南京,小铁路沦入敌手,被并入京沪、江南、浦徐线,联合组成日伪“华中铁道公司”。此时,小铁路主要成为日军的运输线。由于华中铁道公司对该路只知使用,不谋修缮,以致破烂残缺,勉强维持营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