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文化的特点特征与历史地位
江西地处长江中下游交接部的南岸,毗邻浙江、福建、广东、湖南、湖北、安徽六省份,位于我国东南大三角的腹地之区。这片古老的土地古时候即有“吴头楚尾,粤户闽庭”之称,因境内流淌着赣江与鄱阳湖,又称赣鄱大地。在几千年的发展史中,它与中原文化、楚文化、吴越文化、岭南文化相互交融碰撞,最终形成源远流长又别具一格的江西文化。
江西文化在发展与演变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几个明显的特点,即起点较高、兼容并蓄与教育为先。
从江西已发现的200多处远古遗址来看,那时候已经出现比较先进的冶炼技术、陶窖制作与原始农业。尤其是从大洋洲商墓、吴城遗址、角山遗址及一千多个原始符号来看,江西一带的远古文化远远高于同时期的其他地域文化。
因为江西地处东南腹地,再加上便捷的航运交通,江西文化与楚文化、中原文化、吴越文化、闽粤文化甚至海外文化都有过频繁的交流。在这场漫长的交流中,江西文化接纳八方兼容并蓄,创出了别具一格的本地特色。陶渊明、朱熹、陆九渊等人推动了江西的文学、理学向前迈进。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汤显祖的“临川四梦”,以及景德镇烧瓷之技、樟树镇的药都之名俱成为江西文化的精彩亮点。
江西一向比较注重教育事业,时时处于朝代前列。东晋时期,官学教育兴盛一时,一般富家子弟均能入学。唐末以后,平民教育日益盛起,东佳书堂、华林书院、刘氏墨庄等民办书院渐渐增多,白鹿洞书院、白鹭洲书院等官办书院也相继涌现。到了近代时期,江西学者还积极创办新式学堂,建成了一批女子学校与农业学堂。
厚重绵长的江西文化从上古发展而来,又不断丰富繁盛,处处反射着我国传统文化的智慧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