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文化的形成背景与历史渊源
江西地处长江中下游交接部的南岸,毗邻浙江、福建、广东、湖南、湖北、安徽六省份,位于我国东南大三角的腹地之区。这片古老的土地古时候即有“吴头楚尾,粤户闽庭”之称,因境内流淌着赣江与鄱阳湖,又称赣鄱大地。在几千年的发展史中,它与中原文化、楚文化、吴越文化、岭南文化相互交融碰撞,最终形成源远流长又别具一格的江西文化。
独特的地理环境为江西文化的形成提供了绝佳的背景。江西境内河流密布谷汊纵横,形成许多大小不等的盆地,每个盆地相当于一个稳定又自给自足的农耕基地,渐渐发育成各种小型的地域文化,如赣南文化、庐陵文化、临川文化、袁州文化、饶州文化等。
江西多山,山间又孔道众多,沟通并加强了江西与各地的文化交流。怀玉山、鄣公山蜿蜒于东北,是吴越文化的连接地;九连山、大庾岭横亘于赣粤之间,自古就是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的交流要冲;幕阜山、九岭山并列西北,是江西吸纳楚文化的陆路交通区;幕阜山余脉延伸到江湖之滨,形成拔地而起的庐山,宗教文化在此共荣。
赣江是江西第一大河流,也是长江第二大支流,它沿途经过19个县市,为全省带来了航运之便,把大小城镇联结成网,融汇滋育了江西的地域文化。鄱阳湖是我国第一大淡水湖,它承接赣江等五条大河,最后注入长江,是长江航运系统中的重要枢纽。这一带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又是江西接纳中原文化的核心区域,长年以来一直与外地文化有着频繁的交流。
江西文化的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这里发现的200多处远古文化遗址,表明了商周时期就有人类在此活动。秦汉时期,江西一带农业、手工业有了很大进步,宗教文化也开始出现。三国两晋时期,由于各路英豪争雄,促进了中原文化与赣鄱民情的融合,特别是儒学与佛教获得长足发展,江西文化逐渐融入了中心文化区域。
隋唐时期,儒、佛、道思想在种种矛盾与冲突间相互渗透,一些著名的佛寺、道观大量涌现,一批开宗立派的高僧也频频出现。到了宋元时期,江西一带的学术风气甚浓,宋学、理学、经学、史学、文学、医学、农学、科技纷纷呈现出齐头并进之势。明清时期,江西文化的发展趋势更为明显,全省兴办儒学,倡导忠孝伦理,江西文化逐步向外扩散。到了清代后期,由于连年兵祸,此地的文化发展速度渐渐放缓。后来,随着维新思潮的兴起,一批年轻学子远赴海外求学,归国后在史学、哲学、经济学、生物学、医学等方面都取得了不小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