柘林湖区(庐山西海)的地质遗迹

柘林湖区(庐山西海)的地质遗迹

湖水湛蓝,碧波荡漾,众岛星列,簇簇拥翠,这些美好的景物都在一处呈现,这就是位于江西省西北部永修县和武宁县境内的柘林湖。柘林湖又名庐山西海,是我国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5A级风景名胜区以及省级地质公园。风景如画的柘林湖,犹如一位少女,端庄怡静,透着诗情画意,而她的神韵、气质和灵性更能打动人心。

柘林湖区位于欧亚大陆板块东南缘的扬子陆块、下扬子地块西南,区内地层发育齐全,自中元古代至第四纪,除侏罗纪和白垩纪外均有出露。经历了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柘林湖区的地质发展也不断演化,共分为晋宁期褶皱基底形成阶段、澄江—印支期古大陆形成阶段和燕山—喜马拉雅期滨太平洋大陆边缘活动阶段。

晋宁期褶皱基底的形成是在中元古代晚期,东南板块向北西挤压,与扬子古板块拼合,在拼合的过程中,两板块之间的大陆边缘沉积地层发生变形变质,北西和北南方向形成断裂,酸性岩浆侵入背斜断裂的隆起部位,从而在柘林湖区南部形成了江西最古老的九岭花岗岩体。伴随着后来的构造运动、沉积和风化侵蚀作用,逐渐形成了不整合“天窗”。

澄江—印支期古大陆形成阶段是个漫长的过程。从新元古代至早古生代初期,东南板块俯冲挤压愈加强烈,柘林湖区的盆地广泛发育。至中志留世晚期,盆地开始萎缩,陆地渐起;印支期,发生板块碰撞,在南北向挤压力的作用下,柘林湖区发生了大规模造山运动,地层出现褶皱,形成了如今的武宁—新柘林向斜。

燕山运动使南北方向发生断裂,并使印支期形成的断裂重新活动;到了燕山晚期,由于印度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作用,成为板内形成盆地的重要时期。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则以抬升作用结束了柘林湖区板内盆地的沉积;而后,经多年的风化剥蚀作用,岩石在历史演化过程中形成的断裂、裂隙逐渐又发生变化,形成了如今的砂岩峰岩地貌和花岗岩地貌。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lyzdy.com/2954.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