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老师为什么坐“西席”
古时因教育制度简陋,一些官宦富贾为教育子女,都会延聘私人教员性质的“家塾教师”。家塾教师被称为“西宾”,也叫“西席”,这是古代对老师最早的尊称。
《后汉书·桓荣传》中提到了这一称谓的由来,而清朝人梁章钜撰的《称谓录》则详细介绍了其出处典故:
东汉光武帝刘秀的第四个儿子叫刘庄,就是后来的汉明帝。刘庄做太子的时候拜桓荣为老师,难能可贵的是,他登基做了皇帝后仍然对老师非常尊敬,还常到太常府去听桓荣讲课。每次他都请桓荣坐向东的位子,并替桓荣摆好桌案和手杖,亲自手拿经书听桓荣讲解经文。他为何让老师向东坐呢?原来,汉代的时候室内座次是以靠西而坐、面向东方为最尊。
“西席”,就是“坐西面东”的座次,明帝这样安排是表示对老师的尊敬。由于皇帝安排老师坐在西席,于是人们就把家庭教师美称为“西席”,其后成为所有老师的泛称。
明帝这种潜心好学的精神使他获益良多,在位时大有作为,把国家管理得井井有条。他和儿子汉章帝刘炟统治的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是东汉少有的盛世之象,被史家称为“明章之治”。
另有一种说法:现在电脑字库中较常用的书法字体“章草”,即因受到汉章帝的偏爱并推广而得名,此事记载于唐人韦续所著的《五十六种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