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新儒学(新儒家)的三个发展阶段与代表人物

现代新儒学(儒家)的三个发展阶段与代表人物

现代新儒学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历经七八十年的发展,已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并成为当代影响中国文化建设的重要人文思潮。

大致说来,现代新儒学在本世纪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

一、现代新儒学的初创及其理论重建阶段,大约从20世纪20年代至1949年,新儒家在儒学受到欧风美雨的强烈冲击,及来自国内的一系列的批判的空前厄运的情况下,重建并复兴儒学,使儒学在现代生活和世界文化中具有一定的地位。

代表人物是梁漱溟、张君劢、熊十力、冯友兰、贺麟、钱穆等人。其中梁、张、熊三人兴起于20年代,在注重中西文化的差异的同时,强调中国文化在本质上又可包含西学,以佛学和博格森的生命哲学阐发儒家的心性之学,开启了新儒家的基本发展方向。

冯、贺、钱兴起于30年代,他们注重中西文化的相同点,直接以西方哲学的方法改造中国哲学,冯友兰以西方哲学中的逻辑分析方法改造程朱理学,贺麟以新黑格尔主义与陆王心学相结合,这使传统哲学在体系化、逻辑化方面取得了有力进展。这一时期的新儒学发展产生了两个唯心论哲学体系,熊十力的心性本体论的新唯识论哲学体系和冯友兰的新理学的哲学体系。

二、新中国成立后,现代新儒学在大陆失去生存市场,而转移到台港地区,是为新儒学的第二个发展时期,主要代表人物是牟宗三、唐君毅、徐复观、方东美以及张君劢、钱穆等。

他们在失去故国家园的心态下致力于中国文化和儒家思想精神的延续与发展,1958年元旦唐君毅、牟宗三、徐复观和张君劢联名发表的《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强调中国的历史文化是一活的生命存在,对它的研究要有同情和敬意的态度,敬意增加一分,了解也就随之增加一分。

又强调宋明理学建立的心性之学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认为此心性之学是中国学术思想的核心,是中国思想中有天人合德说的真正理由所在。《宣言》承认中国历史文化中缺乏近代意义的民主和科学,却认为中国文化本身能开拓发展出科学和民主。牟、唐、徐、方作为新儒学的新一代传人,他们对西方的了解超过了他们的前辈,在他们的思想理论体系中的中西融合也更为全面、深刻,但是他们却更情绪化、情感化,尤其是在一些重大问题的评价上,如对孔子、对五四的评价上。

他们明确提出了“返本开新”的思想纲领,并把“开出新外王”(民主与科学)作为自己重要的理论任务,但是他们虽然以中西融合各自创建了精密而深奥的理论体系,却是多在心性之学上的挖掘,而如何开出新外王,就成了一个难以实现的梦。

三、80年代以来现代新儒学不仅在台港地区有了长足发展,而且在海外也获得了一定的发展,成了具有国际影响的文化学派,时至今日还在发展之中,是为新儒学的第三个发展阶段。

代表人物是杜维明、刘述先、蔡仁厚、余英时和成中英。他们作为新儒家第二代的传人,多长年游学讲学于海外,既具有良好的国学功底,又受过系统的西学训练,因此,他们思想开放,视野广阔,富有现实感,并力图克服前辈们的缺陷,以客观理智的态度去思考历史和现实问题,谋求达到思想上的新境界。他们一方面致力于新儒学思想的宣传,一方面致力于儒学与现代化的探讨,总结近百年来中国现代化的经验教训,寻求中国文化的未来发展之路。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lyzdy.com/2147.html
返回顶部